池塘既是魚類生活的環境,又是培育天然餌料的場所,所以了解池塘水質情況非常重要。要想養好一塘水,必須先管好一塘水,要管好一塘水,首先要認識水質,并了解其變化規律才能進行科學調節。

(好水)

(瘦水)

(水華)

(藍色水)

(紅色水質)

(乳白色水)
此外,還有黃綠色和深綠色水。這類水每日早晚也有一定濃淡變化,水體溶氧量高,但營養價值不高。這種水是由于缺氮(黃綠色)或氮太多(深綠色)所致。

(水銹)
1.每年冬季和早春水溫低,池水處于相對靜態之中,水質清澈或保持夏秋季遺留下來具有一定肥度(一定浮游生物)的水供魚越冬。此時的水質調節方法是清塘消毒、施基肥、為翌年魚類飼養打好水質基礎。
2.春季到夏初(3-6 月份),水溫不斷回升,秋季到冬初(9-11 月)水溫又不斷下降,這兩個季節水溫在 15-25 度或略高的水平上來回波動,同時晝夜溫差較大,水體上下對流交換好,水質處在良性運動中。
根據主養魚類不同,進行視水質清瘦程度適當追肥,投餌,可形成良好的水色、水質。所以這兩個交替季節是一種魚類生長最快和較快的季節。這兩個時期,特別是交叉階段,經常注入新水,并使用對癥藥物預防魚病,其中調節水質尤為重要。

(黑水)
一旦遇上天氣突變(氣壓低,悶熱天,雷暴雨),打破池水靜止狀態,水體上,下劇烈交換,水質極度惡化,極易發生魚類浮頭、嚴重浮頭直至泛塘,造成毀滅性損失。

(藍藻)
夏季水溫高,容易形成不良水質,整個池塘系統猶為紊亂和難以改良。因此高溫季節亟需人工調節水質,其他時節的水質較穩定。
首先,當需要施肥時盡量少用有機肥,即使要用也一定要用腐熟的糞肥,以免壞水,提倡巧施化肥,夏季寧愿水體清瘦也不要水肥。
第二,經常注入新水并沖動上下水層,可免很多水質惡化的問題。
第三,用好增氧機,增氧、曝氣、攪動水層“三位一體”,特別是天氣劇烈變化前后進行池塘增氧,防止魚類嚴重浮頭和泛池,水體溶氧充足了,其他問題可以迎刃而解。
第四,施用調節水質藥物,在水質正常時投施生石灰中和并穩定水質效果特優。

(裸甲藻水)
1.對于藍(綠)水和磚紅色水,采取大量換水,攪動水體增氧,必要時,局部用硫酸酮(或絡合酮)或絡合碘等藥殺浮游動物,配合增氧,加水,防止泛塘,增施磷肥或微生態菌肥等綜合方法進行調節。
2.對于淡灰色和黑灰色水,增施磷肥的方法調節。
3.對于乳白色水,采取殺蟲劑藥殺滅浮游動物和增施化肥的方法進行調節。若施化肥的效果不佳,顯示水質中還缺乏其他營養素,則采取適量有機肥配合調節。
此外,對于某些食用魚池,由于魚種放養不合理,如放養鰱魚,鯉魚密度太大,對池塘浮游生物強度濾食。盡管施肥,浮游生物仍難以繁殖、生長,故此時應輪捕鰱魚、鯉魚,適當減少其數量,但不能不放,以達到改善水質的目的。
五、水質應急變化的調控措施
還有一種特殊情況,水體自身就是一個變化的水文生態系統(不變化就已經是死水了)也具有自凈的作用,有時是短時間的隨天氣(驟)變化而水系統自身也隨之發生應對變化,出現一定的水質應急狀態,在此種情況下,不要匆忙的急于投入物品意欲改(調)水,可以觀察時日(大約一兩天),注意細察是否有惡化的趨勢,有時水體在一定的(短)時間后會自動恢復正常狀態,不要動不動就投藥(含生物制劑),任何調水改水藥品雖然有利但也有弊,有時可能反而會破壞水體系統,適得其反,其實,如果自感不踏實時,只要開動增氧機或加點水就行了。
另外,有些養魚戶一年到頭一會兒調水一會兒又防病,甚至寒冬臘月(10 度以下)也在調水,這些操作在理論上是可行的,但不一定可取,有時還恰恰破壞了池塘原有的生態系統,沒讓池塘生態得到應有的休養生息,搞得一塌糊涂,有時還多花“冤枉”錢。